文言文如何断句,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


文言文断句的规律是怎样的? 一、明词性
文言文中 , 名词、代词常作主语和宾语 , 所以我们拿到一个文段后先找出其中的人名、地名、事名、物名、朝代名、国名、官职名、谥号等 , 找出其中的代词 , 如人称(自、吾、尔、汝、余、我、予、彼) , 谦称(寡人、臣、妾、朕、孤) , 敬称(君、公、卿、子、先生、足下) ,
再考虑:什么人?办什么事?采用什么方式?取得什么结果?需要注意的是 , 文言文中 , 人名第一次出现时往往用全称 , 以后再出现就只提名不提姓了 。
【文言文如何断句,文言文断句的基本方法】二、找句式
文言文中涉及到很多文言句式 , 如判断句、被动句、省略句、倒装句(主谓倒装、宾语前置、定语后置、状语后置) 。
还有一些固定句式如“……者……也”是典型的判断句式(有些省略“者”或“也”的判断句 , 或表示判断关系的词 , 如“为、乃、即、则”等) , “不亦......乎”“孰与......乎”“其......乎”“安......哉”“何......为”等反问句式 。
“为......所......”“受......于......”“见......于......”等被动句式 , 还有“如......何”“况......乎”“何(以)......为”等固定句式 。
三、看对话
文言文中 , 对话最易被发现 , 因为这里涉及到一些表示对话的标志性字词 , 如“曰、云、言” 。 但在这里需注意两点:一是对话中又有对话的情况 , 二是文中省略说话人和“曰”字的 。
四、据修辞
文言文中往往会用到排比、对偶、反复、顶真等修辞手法 , 句式整齐 , 四六句多 , 又是文言文的一大特点 。 利用好这些特点对我们断句很有帮助 。 古文中两个相同词语连用 , 如果不属于形容词、名词的重叠形式 , 一般来说是用了顶真手法 , 它们分属两句话 , 应当从中间断开 。
五、依总分
文言文中 , 也往往有总分、分总的形式 , 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。
扩展资料;

文言句式与现代汉语句式基本相同 。 他们都分单句和复句 , 都有主谓宾和定状补六大成分 。 句子的语序也基本相同 。 当然 , 他们之间还有相异的地方 , 学习文言句式 , 要努力把握它和现代汉语句式的相异点 。
虽然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的句子形式基本上是一致的 , 但是 , 由于文言文有些实词和现代汉语用法不同 , 因此就出现了一些特殊句式 。 要想学好文言文 , 正确理解句子含义 , 领会文章内容 , 就必须掌握文言特殊句式 。 我们常讲的文言特殊句式就是判断句、省略句、倒装句、被动句和固定句式 。

文言文该如何断句 给文言文断句 , 传统上称之为“句读” 。 明辨句读 , 是阅读古文最基本的能力 。 断句的基础在于对通篇文章的领会 。 因此断句前先要通读几遍 , 力求对全文的内容有个大体的了解 , 将能断开的先断开 , 逐步缩小范围 , 然后集中精力分析难断句与上下文的联系 。 在断句时 , 还应注意文章的体裁、语言风格、句意的完整与否 。 标点的使用要合乎规范 , 和现代汉语标点的用法相同 。 加强诵读 , 增强语感 , 对断句标点有很大的帮助 。
除此之外 , 断句大致还可以遵循如下几条规律:(1)、找名词(代词) , 定句读 。 和现代汉语一样 , 文言文中名词(代词)一般也常常用作句子的主语和宾语 , 因此 , 找出文中反复出现的名词或代词 , 就基本上可以断出句读了 。 (2)、看虚词 , 定句读 。 古人写文章 , 不用标点符号 。 他们明辨句读 , 虚词就成了重要标志 。 尤其是语气词和一些连词的前后 , 往往是该断句的地方 。 如:夫、盖、凡、窃、清、敬等发语词和表敬副词 , 常常用在句首;也、矣、欤、焉、哉等语气词常常用在句尾;以、干、为、而、则等连词常用在句中 。 根据这一特点 , 找出虚词就有助于句读 。 (3)、找顶真 , 定句读 。 顶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形式 。 句子前后相承 , 前一句做宾语的词 , 在后一句又作了主语 。 例如:“畏惧则存想 , 存想则目虚见 。 ”(王充《订鬼》)根据这一特点 , 我们也可以确定句读 。 (4)、据排偶 , 定句读 。 一排比、对偶、对称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修辞方法 。 句式整齐 , 四六句多 , 又是文言文语言上的一大特点 。 这一特点 , 又为断句提供了方便 。 (5)、依总分 , 定句读 。 文言文中 , 也往往有总分、分总的形式 , 据此也可以进行断句 。 (6)、对话、引文定句读 。 文言文中对话、引用常用“曰”、“云”为标志 , 两人对话 , 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写出人名 , 以后就只用“曰”而把主语省略 。 遇到对话时 , 应根据上下文判断出问者、答者 , 明辨句读 。 (7)、察反复 , 定句读 。 反复 , 特别是间隔反复 , 也是文言文中常见的修辞方法 。 如《邹忌讽齐王纳谏》中 , “我孰与城北徐公美”多次反复 , 这也为断句提供了有力的帮助 。

推荐阅读